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邮电部、劳动人事部关于下达招收乡邮投递员和驻段线务员劳动指标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24 16:38:43  浏览:912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邮电部、劳动人事部关于下达招收乡邮投递员和驻段线务员劳动指标的通知

邮电部 劳动人事部


邮电部、劳动人事部关于下达招收乡邮投递员和驻段线务员劳动指标的通知
邮电部、劳动人事部



乡邮投递员和驻段线务员劳动条件差,工作比较艰苦,招工时城市人员一般不愿去,招收后也难以巩固。为了改善邮电服务工作,提高通信质量,更好地适应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同意,今后在国家每年下达的劳动计划内,需要招收乡邮投递员和驻段线务员时,
应在农村邮电支局、所和线路巡房所在地,就地从吃商品粮的人口中招收;如招收员额不满时,经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可从农村社员中招收。今年,劳动人事部、国家计委以劳人计〔1983〕72号文批准邮电部一九八三年招收乡邮投递员三千人、驻段线务员五百人,其招工
来源即按上述精神办理。现将各省、市、自治区招收的计划人数随文下达(见附表),并对有关招工事项通知如下:
一、用工制度:这次招收的乡邮投递员和驻段线务员,要一律招收合同制工人。经批准录用的合同制工人,要有半年试用期。试用合格后,由招工单位、合同制工人、合同制工人原所在单位(生产大队或街道)三方共同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内容,可参照劳动人事部《关于积极试
行劳动合同制的通知》以及当地劳动部门招用合同制工人的有关规定办理,但其中必须包括合同制工人所担任的工作(乡邮投递员或驻段线务员)和应完成的任务。劳动合同中议定的用工期限,乡邮投递员一般可定为三至五年,也可再长一些;驻段线务员一般可定为五至十年。如工作需要
,可在合同期满前三个月内续订合同。
合同制工人被录用后,要对他们进行政治、业务、技术、安全生产的教育和训练,经考试(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二、招工条件:必须是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能吃苦耐劳,自愿担任乡邮投递员和驻段线务员的十八至二十五周岁、具有初中毕业以上文化水平的男性青年。如经当地劳动部门批准从现在邮路和线路上使用的计划外用工中选招,其年龄可放宽到三十五周岁。
三、招工办法:由本人自愿报名,乡(公社)以上单位介绍,经县劳动部门和县邮电局进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提出择优录用方案,报省、市、自治区邮电管理局批准。在招工中要坚决反对徇私舞弊、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如发现招工中有不正之风,必须进行严肃处理。
四、为有利于保证通信任务的完成,乡邮投递员和驻段线务员的队伍必须保持稳定。今后,凡招收担任乡邮投递员和驻段线务员工作的合同制工人,除由于工伤等原因不宜继续担任原工作,并经省、市、自治区邮电管理局批准调整工作的以外,不得改变其工种和调任其他工作。
此项指标不跨年使用,请有关省、市、自治区劳动人事厅(劳动局)协助,抓紧部署招工工作。招工结束后,各省、市、自治区邮电管理局,应将实际招收人数及其来源情况报邮电部备案。
附件:一九八三年乡邮投递员、驻段线务员增员计划(略)



1983年8月27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审计署机关服务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通知》的通知

审计署机关服务局


审计署机关服务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通知》的通知


审服办字〔2004〕19号

各特派员办事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通知》(国办发〔2004〕38号)精神,了解有关情况,请对你单位在建、拟建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特别是在建、拟建的机关办公楼、培训中心及2004年以来新开工的建设项目。并请在清理基础上,认真填写《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清理统计表》,于6月1日前将统计表报送我局。

  各办对此次固定资产清理工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迅速组织开展工作,如实上报清理结果。

  附件:《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清理统计表》









二○○四年五月十七日



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长沙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的通知

湖南省长沙市人民政府


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长沙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的通知

长政发〔2008〕49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
  市人民政府同意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减排办公室制订的《长沙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现批转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长沙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三十日


长沙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

长沙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减排办公室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十二日)



  第一条 为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确保实现“十一五”期间全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根据《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对各区、县(市)政府“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情况的考核。
各区、县(市)政府对所辖乡镇(街道)政府的考核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本办法所称主要污染物,是指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实施总量控制的两项污染物,即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以及根据我市实际情况确定的2项污染物,即砷(As)和镉(Cd)。
  第三条 “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责任主体是各区、县(市)政府,各区、县(市)长为第一责任人。各区、县(市)政府要把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并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项目和资金,严格监督管理,确保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的完成。
  第四条 各区、县(市)政府要根据市下达各区、县(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要求,确定主要污染物总量年度削减目标,制定年度削减计划,每年11月底前将本地区下一年度削减计划报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减排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以下简称市减排办)备案。
  第五条 各区、县(市)政府要依照国务院发布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以及省人民政府的相关要求,建立各区、县(市)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以下称“三大体系”),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台账,及时掌握和调度各区、县(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数据、主要减排措施进展情况以及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第六条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内容:
  (一)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环境质量及变化情况。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依据国家制定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监测办法、核查办法、核算细则以及我市制定的相关规定予以核定;环境质量变化情况依据市政府与各区、县(市)政府签订的年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的要求核定。
  (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三大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依据各区、县(市)有关“三大体系”建设、运行情况的正式文件和有关抽查复核情况进行评定。
  (三)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措施的落实情况。依据污染治理设施试运行或竣工验收文件、关闭落后产能时间和当地政府减排管理措施、计划执行情况等有关材料和统计数据,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督查报告进行评定。
  (四)主要污染物年度减排计划或实施方案制定情况和日常信息数据的调度情况。依据是否按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要求制订年度污染减排计划或实施方案、及时准确上报减排信息资料等进行评定。
  第七条 各区、县(市)政府落实年度主要污染总量减排情况由市减排办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核查和督查,每半年一次。
  各区、县(市)政府每半年对本行政区域内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分别于每年5月底前和11月底前向市政府报告半年和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情况,并抄送市减排办。
  第八条 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核查和督查情况,对各区、县(市)政府上一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进行考核,市减排办每年2月底前将全市考核结果向市政府报告,在国家审核确认全市主要污染物总量数据后,市政府向社会公布全市考核结果。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考核采用现场核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国家对我市年度污染减排项目的核查、抽查结果自动纳入市对相应区、县(市)政府的考核结果中。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运行情况较差,或减排工作措施未落实,或未实现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目标的区、县(市)政府认定为未通过年度考核。
  未完成年度减排任务的区、县(市)政府应在1个月内向市政府作出书面报告,提出限期整改措施,并抄送市减排办。
  第九条 考核结果在报经市政府审定后交市委组织部,依照《中央组织部关于印发〈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的通知》(中组发〔2006〕14号)的规定,作为对区、县(市)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考核结果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对通过年度考核的区、县(市)政府,市政府将给予表彰,市环保、发展改革、经济、建设、财政等部门将优先支持其污染治理和环保能力建设;对未通过考核的区、县(市)政府,依据有关规定实行项目限批。
  对未通过年度考核且整改不到位,未按国家和省、市要求建设必需的污染治理设施及采取有效措施减排的,或因工作不力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区、县(市)政府,由监察部门按照《环境保护违法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监察部环保总局第10号令)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十条 对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工作中瞒报、谎报情况的区、县(市)政府,予以通报批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第十一条 各区、县(市)年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数据需报经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统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程序审核确认后方可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